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教授做客我校“昆仑名师讲坛”第一百八十一讲

发布时间:2025-09-23浏览次数:

9月21日下午,我校“昆仑名师讲坛”第一百八十一讲在温泉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二楼报告厅举办。本次讲坛特邀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教授作主题讲座。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首席专家孙秀玲教授主持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共200余人聆听讲座。

讲座现场

艾四林教授作主题讲座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首席专家孙秀玲教授主持讲座

艾四林教授以《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主体性问题》为主题进行深入阐释。他从知识与主体反思切入,强调理性审视是理解文化的基础,作为认知主体应以反思精神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盲目跟风或片面否定。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他提出应秉持“尊重但不复古”的科学态度:尊重是要珍视仁爱、民本等优秀文化基因,不复古则是反对僵化教条,倡导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他以血脉中的DNA为喻,强调唯有从文化根源筑牢认同,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真正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艾四林教授结合当代中国发展实践进一步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中华文化的古今之变,要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贯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努力构建尊古不复古、守正不守旧、返本开新的文化发展格局。面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与冲突并存的现实,我们更应保持理性审视的态度,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筑牢精神支撑。

孙秀玲在总结时表达了对艾四林教授的感谢,并表示艾教授的讲授,让在场师生认识到文化主体性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内核,是强化民族认同、实现文化自觉自信自立自强的基础前提。在当前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新时代背景下,坚定文化主体性对于激活文化生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彰显中华文明特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场讲座在与会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深切体会到,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朋玉表示,艾四林教授的讲座让我对文化主体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24-3班王海宝表示,通过讲座,我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也深刻认识到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有责任在传承中创新,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中华文化的根本。2025级学科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姜文瑞表示,未来,我将更加关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路径,努力为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艾四林,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秘书长、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

主持数十项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类课题研究,出版《艾四林论文选》《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共产党宣言〉名家导读》《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哈贝马斯》《民主、正义与全球化》等著作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等马工程教材,主编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丛书》(20卷)《建党时期马克思主义文献丛编》(32卷)《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100卷)《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世界传播通考》(100卷)等200多卷,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


图文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审:宣传部